分享至

破解漲公糧迷思

觀看次數:56

破解漲公糧迷思!確保農民收益應該要有更好的方案!

►為什麼「漲公糧」不是最佳解?

• 短期糧價上漲,但增產效果,長期下跌至低點

民國100年調漲公糧,造成產銷失衡,不僅公糧收購量暴增,糧價也跌至10年新低。

• 70%未繳公糧農民無法受益

提升公糧收購價,無法使全體農民受惠。

• 帶動產業鏈成本上漲,農民收益被稀釋

公糧收購價若升高,將連帶使整體產業鏈收購價格增加,稻農收益反而會因生產成本提高而稀釋。

• 其他產業無法受益

非水稻類作物因公糧價格提高,生產成本也增加,農民實質收益減少。

若公糧收購價增加8元,預估每年至少增加113億元。

 

公糧價格提升不僅無法解決稻米超產、糧食安全等議題,更無法讓農民與整體產業都受益。

因此,農業部推出稻米產業精進政策1集、2轉、3加3!升級再加碼!

「1 集」:精進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,引導農民加入集團產區,種植特色米品種,並鼓勵集團產區拓展外銷,有助契作價格提高。

「2 轉」:加強推動旱作雜糧措施,引導特定區位內,一期作原種稻面積轉為種植旱作雜糧,以及二期作不種稻獎勵金,提升淨收益!

「3 加 3」:目標3年內,乾榖價格提高3元/公斤。提高水稻收入保險優質加強型目標價格,促進稻米產業升級提升消費拉力,開發多元米糧加工品。

 

農業發展需要細緻的規劃,才能提升整體稻農收益、調整產業結構,實現農業永續發展及糧食安全自主的目標。

 

返回列表